可以追溯到西汉宣帝时期。这种“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以利民”的仓储,作用是平衡粮价,也就是当丰收年岁谷贱的时候,朝廷用较高的价钱买入,广为储存;等到灾荒年岁谷物昂贵的时候,便用较低的价格,供民间购买,并在一出一入之间稍微获利,用以充常平仓的储备资金。
常平仓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利益不普及,常平仓是由朝廷管理,朝廷为了管理上的便利,仓廒都设置在通都大邑并且为数不多,能享受常平实惠的多为大都市的平民。
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势必减低常平仓的效能,使远处的灾区灾民无从享受到它的好处。且目前来看,当朝的常平仓怕是也没有多少存粮了。这要论其根源,怕也和离王脱不了干系。
义仓的设立,就是试图提供当地的一个救急粮食储备。
义仓归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为按户等定额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以丰岁之有余,备荒年之不足”。
建立义仓的目的,是“在歉收之年为地方提供救济粮,以补充朝廷用来储藏以后使用的税粮的五大粮仓之不足”。
最初设置义仓,有“富贫相恤”的民间互助意义,渐渐地义仓在实施中归地方官府管理,目前弱点也暴露出来了,救济面太小,地方官吏权力过大,导致真正的穷乡僻壤、亟待赈济的人反而是没有份的,那些平日与当地官吏交好的地主乡绅反而堂而皇之的享受了救济。
与常平仓和义仓属于官仓不同,社仓属于乡仓,是由民间自营,谷本也多是由朝中大员带头,地方富豪或一般民家自动输送,地方官若挪用社仓中的粮食,就会以扰挠国政、贻误民生治罪。
与之类似的,朝中皇亲贵胄、世家大族、民间富甲志士会在大灾之年将自己的仓储开放,以施粥保一方平安,也是最接地气、最简单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