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肌肉大导演 > 第436章 点映(下)

第436章 点映(下)(1 / 4)

有如同“火烈鸟”这种关注细节的影评人,也有张伟这种从大局角度看待问题的影评人。

张伟,36岁,自由撰稿人,长期为魔都的各大报纸供稿,在业内算小有名气。

他做为第一批被邀请的专业影评人,自然提前做好功课。

包括国外同行对于《壹十三》的评价,以及电影本身的背景故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所以当影片中出现“大饼啦啦队”的时候,其他影评人是笑了出来,可张伟却微微皱眉。

“这个衣服似乎是……”他敏锐的注意到身为匈奴一方啦啦队的人,内衬的衣物竟然是汉人的打扮。

和姜闻扮演的右匈奴王那种拙劣的模仿不同,是很明显的汉族服饰。

“所以说,这群人其实是被俘虏的汉人?”张伟暗自的思索:“或者说是投降的汉奸?”

这种细节普通观众肯定注意不到,但是对影评人解读整部电影来讲,属于极其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导演不会将无用的东西放进去,所以往往很多细节之处,表达的正是导演内心真实的想法。

大银幕上,董熹搭弓射箭,利箭划破苍穹,直接击穿对面用来提升士气的牛皮战鼓。

看着鼓破捶飞,张伟的理解是:此时董熹已经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

而火烈鸟的理解则是:利箭击穿战鼓,说明还有一丝突围的机会。

沙雕影评人的理解:牛皮战鼓被击破,说明右匈奴王的牛皮吹破了,他们无法困住董熹等汉家儿郎。

100个影评人就有了100个哈姆雷特,或许在拍摄技巧上的争论不大,但对剧情的解读,那真的是各花入各眼。

当然,如果仅仅让影评人有时间去思考的电影,在董熹心中可不算数。

好的商业片不说全程无尿点,但至少要2/3以上的时间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