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隋兴衰四十年4·自杀王朝 >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

第四章 三征高句丽(1 / 11)

在公元612年、公元613年两次东征高句丽失败以后,不服输的隋炀帝又在公元614年发起了第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与前两次相比,这一次隋朝的军队士气最差,失败似乎已成定局,但事实上战争却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是怎么回事?战争的胜利,能否化解隋朝社会的危机?

一、三征高句丽

前文提到,杨玄感兄弟以及军师韦福嗣,都是被拉到高阳处决的。为什么不到大兴城,不到洛阳,单单要拉到高阳处决呢?因为隋炀帝当时就驻跸在那里。隋炀帝从辽东撤军回来,既不回大兴城,也不回东都洛阳,一直驻跸靠近涿郡的高阳,这说明他东征的心没有死,他还想继续打高句丽。

果然,就在转过年来的大业十年(614)二月,隋炀帝又一次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再次讨伐高句丽!这一次,文武百官是什么态度?《资治通鉴》记载了一句话:“数日,无敢言者。”讨论了好几天,没人说话。

在中国古代的语境下,没人说话,其实就是不同意。

官员们为什么不同意?因为到这个时候,整个国家的局面已经相当混乱了。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老百姓造反起义。其实,从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准备打高句丽的时候,隋末农民大起义就已经拉开了帷幕。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在山东地区征兵、征夫,一时之间民不聊生,山东地区(指广义的太行山以东)就首先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当时有一个叫王薄的人自称知世郎,在长白山造反。这个长白山,不是位于吉林省的长白山,而是今天山东邹平市的一个山头。他还编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歌中唱道:“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我是长白山前能够预知时局的知世郎,我身着红罗做成的锦背裆,一身打扮光鲜漂亮。我举起长矟,矟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