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像什么大兴城、涿郡城,他们可能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让这些安土重迁的农民抛家舍业,去进攻一个他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这怎么可能?恐怕没上路就开溜了。
但是洛阳不一样。自古以来,洛阳就是整个东部地区的中心,对于这些生活在古代所谓的山东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老百姓来说,洛阳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地方,也是他们心目中的政治中心,对于他们来说,打下洛阳就意味着胜利,而且,也只有打下洛阳才意味着胜利。这一点,作为大军统帅的杨玄感其实是心知肚明的。他为什么不同意李密的上、中两策,非要用下策,道理就在这里。换句话说,所谓李密三策,貌似天花乱坠,非常高明,但其实仅仅是一种理论构想而已,缺乏可操作性。在当时,打洛阳是杨玄感唯一能做的选择,既然如此,所谓不选上策选下策,也就不是杨玄感失败的关键因素了。
既然不存在所谓的战略失误,为什么杨玄感会失败?还有一种常见的解释就是用人不当。杨玄感开始的时候任用李密,自从韦福嗣和李子雄这两个重量级官员投降之后,杨玄感就逐渐把重心放在他们两个身上了。
问题是,韦福嗣是个首鼠两端之人。当初,杨玄感俘虏了他,他没有办法,暂且跟了杨玄感,但是,他并非一心一意替杨玄感谋划,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凡事预留后路,总想着万一官军得胜,自己也可以洗刷干净,李密是聪明人,早就看出来了韦福嗣的用心,曾经私下跟杨玄感建言:“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请斩之!”韦福嗣跟我们本不是一路人,他虽然人在我们这边,但怀有观望之心。您刚刚开始谋划大事就让这样的奸人在侧,听他的胡言乱语,这不是福气,而是祸害!依我之见,还不如把他斩首了事。
李密建议杀韦福嗣。那么,杨玄感听没听他的意见呢?并没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