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 第五章 千秋运河

第五章 千秋运河(9 / 11)

运河的河道。有些河段,直到今天还能继续通航。真可谓一条大河波浪宽,利国利民千余年。

中国人固然有修运河的传统,但是,在隋炀帝以前,所有的运河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泽被千秋的水道网,从来就没有人想过,也从来就没有人做过,但是,隋炀帝想到了,也做到了。这难道不伟大吗?

问题是,隋朝的老百姓怎么看待这项工程呢?他们的心情和我们这些千载之后的旁观者并不一样。我们说这项工程伟大,是因为我们只享受它的恩惠,而没参与它的建设,真正的建设者,恐怕就要说它是一条吃人的河了。

大运河真正开凿的时间其实不足一年半。用一年半的时间贯通四千多里,虽然尽量利用旧有水道,但是,对老百姓而言还是极其沉重的负担。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开凿通济渠,隋炀帝一次役使男丁百余万;开凿邗沟,役使男丁十余万;开凿永济渠,更是征发丁壮五百余万。后来,丁男实在不够用了,居然让妇女服役,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工程量大还不算,大运河工程质量的要求还特别高。高到什么程度?就拿最先开通的通济渠和邗沟来说,隋炀帝要求“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条运河的宽度要统一为四十步,还要在河岸上都栽上柳树。

这些柳树,直到唐朝后期还挺立在河堤两岸,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白居易感时伤世,为之赋诗《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

种柳树当然没有错,但是,当年那些挖河的民夫,种树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