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 第五章 千秋运河

第五章 千秋运河(7 / 11)

这么长的水道,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尽可能地利用旧有河道。这样规划,也算充分考虑了省时、省力、省钱的节约原则。

再看第三个特点,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伸展。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特点?因为洛阳是隋炀帝考虑全部问题的中心。隋朝立国的基础本来是以大兴城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但是,关中偏在西北,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始有意识地把国家重心向东部迁移。

最合理的迁移地点就是东都洛阳。洛阳位置居中,向西可以通过隋文帝开凿的广通渠连接大兴城,向东可以辐射整个东部地区。而大运河,正是以洛阳为结点的一个“人”字形水道。洛阳以北的永济渠是“人”字的一撇,叫北运河;往南的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是“人”字的一捺,叫南运河。形象一点说,东都洛阳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心脏,而一撇一捺,既可以比作两条胳膊,又可以比作两条血管。如果是两条胳膊,那就让它紧紧地拥抱整个东部地区。如果是两条血管,那么,东、西、南三部分的血脉就靠它联通起来了。

其实,这个特点也正是隋朝运河和元朝以后京杭运河的主要区别。京杭运河不是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吗?和隋唐运河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往往有人把这两条运河混为一谈。

但事实上,这两条运河可大不相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心点不同。京杭运河以北京为中心,所以,它基本是一条直的水道,从北京直达杭州。而隋朝大运河则是以洛阳为中心,洛阳远比北京靠西,所以,整个运河就不是一条直线了,而是走了一个“人”字形。走一条直线,那是沟通南、北,走一个“人”字形呢?那可是沟通东、西、南三方了。

从这两条运河的不同走向,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隋唐时代,中国还是东、西、南三部分相对平衡地发展,各有优势;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