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望风而退,那士兵的士气就完了,结果也就很难预料了,大王,请您三思,千万别着急撤退啊!
面对王頍提这样有理有据的建议,杨谅怎么处理?他都要吓得尿裤子了,哪儿还听得进去,只知道没命地往回跑。
杨谅仓皇回撤,杨素这边可是大踏步地前进。在太原南边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杨素终于追上杨谅了。
一场大战随之打响。打的结果如何呢?跟王頍估计的一样,杨素这边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杨谅那边则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之前不是说陈朝大将萧摩诃曾经力劝杨谅叛乱吗?就在这场战斗中,萧摩诃也被活捉了。杨谅本人倒是狼狈逃回了晋阳,不过,打下了清源,晋阳也就成了一座孤城,杨素乘胜追击,很快就包围了晋阳,杨谅穷途末路,只好出来投降。
就这样,杨谅起兵一个多月,以失败告终。
三、决胜原因
杨谅叛乱可是非常有实力的一场叛乱,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既然如此,杨广为什么就能够迅速打败杨谅?杨广跟杨谅比,有三大优势。
第一,杨广名分上占优势。无论如何,杨广是皇帝,是合法统治者,而杨谅则是叛乱分子,这在名分上已经高下立判了。在这种情况下,杨谅如果能以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的杨广弑父为号召,坚决不承认杨广的皇帝地位,兴兵讨伐,还能赢得一部分人心。但是,杨谅并没有质疑杨广的皇帝地位,相反,却打出杨素造反,他去清君侧的旗号。《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没有名分,那还怎么维持人心?别说别人,就连杨谅的大舅子豆卢毓,都站在了杨广这边。
豆卢毓是杨谅的妃子豆卢氏的哥哥,就在杨谅手下做事。一看杨谅起兵,他就对自己的弟弟说:我若是自己骑一匹快马,连夜回到大兴城,跟杨谅划清界限,倒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是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