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隋兴衰四十年2·饥饿盛世 > 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

第十三章 一代英主(10 / 12)

校,力图偃武修文,打造一个制度健全的社会。

但从反面来说,又意味着他对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只知道利用文化,不知道涵养文化。一旦文化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他就会急躁,就会抛弃文化。

举一个例子。隋文帝曾经大力兴建学校,不仅在中央设立学校,地方州县也要求兴建学校。这本来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到了仁寿元年(601),也就是办学十年后,他忽然下了一道诏令:“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我办了这么多年学了,怎么还没选出几个有用的人才?看来,招这么多学生没用,干脆精简一下吧。全国只保留了国子学的七十二个学生,其余的学生一律回家,不用念书了。

隋文帝这个想法有没有问题?太有问题了。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哪能期待几年之间就见成效?就以今天而言,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整整十六年时间,这也还只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远远不能说发挥什么栋梁作用。而隋文帝仅仅因为十年内没有培养出高级人才,就急不可耐,干脆解散学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正是多政少德的体现。

第三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隋文帝生在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他自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既有胡人的尚武精神,也认同汉人的制度文化。这种融合性使得他能站在时代的潮头。但是,几百年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统治带给他的也并不都是好影响。因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短命和统治的不稳定,几乎每朝每代,包括他自己建立的隋朝,都伴随阴谋和血腥,这无疑在他心中留下了猜忌和杀戮的阴影,让他对任何人都怀有深深的不信任感,甚至不惜对儿子和功臣大开杀戒。这也正是多威少恩的体现。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时代,一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