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问蔡琰道。
“陛下需要随温侯出征的书记?”
“嗯。”
“尚书台、兰台有记性好的人,但他们未必能适应这种军旅生活,也未必能明白行军途中哪些事值得记,哪些事不必记。不如从贾侍中的弟子中挑一个。”
“谁?”
蔡琰含笑不语。
刘协略一思索,便明白了蔡琰的意思。
黄猗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人聪明,书读得好,又能吃苦,贾诩已经夸过他几次。
当然,黄猗更是一个难得的榜样。
江夏黄氏的子弟都能为朝廷效劳,成为文武兼备的人才,其他读书人还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那些说自己不能的人,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之所以不为,是因为他们没吃过苦头,没有受过社会的毒打,还想着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公卿,俯拾青紫。
“召黄猗来。”
“现在?”蔡琰有些惊讶。
“现在。”刘协说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