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再谈正事,开始聊起了一些闲话。
刘衡这段时间算是比较忙的,《秋菊打官司》和《四十不惑》这两部电影的拍摄时间有重合,他需要两头都顾着,非常不容易。
但是他自己表示甘之如饴,自从开始担任编剧之后,他的劲头十足。
刘衡笑呵呵地说道,“我感觉我现在已经刹不住车了。”
苏桐理了理牌,抬头看向刘衡,“这话怎么说?”
“人嘛,一旦尝到甜头就会继续下去。其实一直以来,我对重现某种画面就非常向往,看到电影的某个镜头时,我会瞬间被打动。所以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创作也能达到这种效果,这也是我最初对电影怀有的期待,可以直接跟观众交流。”
听到刘衡的话,于东跟苏桐同时点了点头。
其实文学创作跟剧本创作既有共通,也有不同。
剧本创作中,画面的塑造基本上是必须的。但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却不是这样,画面感有时候是可以被抛弃的东西。
于东也从刘衡的话中,找到了他能一步一步成为国内顶尖编剧的原因。
一个人的成功,内动力的是十分重要的,而刘衡的内动力就是他所说的塑造画面,跟观众直接交流。
当然,外动力也很重要,也就是他说的“甜头”,如果没有一开始《黑的水》被改变成《本命年》以及紧跟其后的《伏羲伏羲》被改变成《菊豆》,他恐怕也不会这样义无反顾地扑到剧本创作上去。
……
吃过晚饭后,张一谋找了个机会跟于东说明天两人再见一面,于东一口答应了。
到了第二天中午,于东跟张一谋又见了一面,详细谈了《寡妇之死》授权的事情。
于东这边给张一谋出了一个授权书,然后收了张一谋四千五百块钱,两人的合作就达成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