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牛吏之帝王崛起 > 183.太学学士

183.太学学士(4 / 5)

等,花费不足太学学费之一成,何必非要入太学读书?”

他的儿子们当面不敢顶撞,背后却都偷偷地叫他“老榆木疙瘩”。

陈太公凭经商致巨富,有头脑,擅算计,自认绝不会被皇帝和官府的花招骗到。

他每天只在自己家的豪宅之中养尊处优,丝毫不为外界风波所动。

直到有一天,听到家人议论,说是邻村的高太公,因为捐献了五百石粮,得到郡中赐建石阙,尊其为“高贤”。

当天县令亲自登门慰问,官差来了不少,有锣鼓队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村中的里正也跟着脸上有光,对高太公愈发看重,这时县令说了句话:“既然贵地有高太公这样的高贤,何不索性改名为高村,这名称流之后世,使后人皆知高氏世代为本地之高贤大德。”

县令发话了,里正立即附合,当即将其所住之村命名为高村,高氏一个原本的商户竟好像成了当地名门,每日上门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高太公一见,觉得这事也不错,说道:“莫不如我再多捐些钱粮,将这乡更名为高乡,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齐声附和,高太公便准备钱粮,又要贡献。

陈太公听了这事,突然一改往日的淡定上,拍案大怒道:“想那高家,从前不过是我家的伙计,背主单干,挣了些钱,此时竟如此嚣张,竟要骑到旧主家头上去?这好好的乡为什么非要叫高乡?要改也该叫陈乡!”

陈太公当即去寻乡三老理论,乡三老说人家出了钱,他也没有法子,唯一的法子是陈太公也出钱粮,两人较量一下,这个乡的名称由他们贡献多寡来定。

高太公已有了高村,对于高乡是有则更好,无则也可接受,陈太公却是势在必得,当即表示要捐献粮食两千石,条件只有一个:将这乡改名为陈乡。

当时各乡都在推行捐献,互相攀比,县令也以各乡捐献来称量乡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