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六部廷议和明教一事后,李天已经动了改革明朝户籍制度的心思。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很多地方都参考了前朝,比如秦朝的连坐制和唐朝乡保制。
朱元璋规定每一百一十户为以里,由众人推选的德高望重之人担任里长,管理这一百一十户人家,里长会直接对县衙的户科主事负责。
而且朱元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不得远游,凡出入作息,乡邻必知,如出百里,即刻勘验路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种地的农户,统统不得离开家乡,就是外出了,你的邻居也必须知道你去哪,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而且你若是离乡百里,那么还得要里长,县里开具的证明信。
在古代这个百分之九十五的百姓都靠种地谋生的社会,朱元璋此法可谓是彻底掐灭了民变造反的可能。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
到了现在,虽然一户犯法,邻居同罪的制度依旧坚挺,但百姓离乡百里,即刻勘验证明信的制度却是形同虚设。
而这,也是几十个明教教众能混进京城的根本原因。
看着白纸上已经初具雏形的古代版身份证,李天陷入了思索,这职业,家庭住址什么的都好说,就是人像一事不好搞。
自秦以来的各朝路引,都是用文字描写,比如身高几何体重多少,脸上哪里有痣,身上哪里有胎记,是丹凤眼还是绿豆眼,是鹰钩鼻还是蒜头鼻,虽然已经比较精准,但在李天看来,还是不够。
琢磨了半天,李天在图纸上画了个圈,只得写下画师二字。
没办法,在这个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技艺精湛的画师是唯一能替代的法子了。
打定主意后,李天便让侯在门外的小太监通传内阁四大学士。
皇帝通传,杨士奇等人自然不敢怠慢,交代了一众翰林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