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五代河山风月 > 286、南唐惶恐

286、南唐惶恐(3 / 8)

成果。

两浙太小,不足以与中原,河北,关中,齐地等为敌,那干脆就称臣,不去想争夺天下的事,专心治国理民。

所以在他治下,百姓富足,国家安定,千年之后人民还记得他的功劳。

相比之下,地域广袤许多,国主却摇摆不定,要争天下又不敢彻底和大周翻脸,要保守退让又舍不得自家皇位。

以至于往往做出很多前后矛盾的举措。

一开始李璟觉得自己是唐朝皇室之后,不甘偏安南方开始扩张,一扩张周军打过来了,吓得赶紧派人去慰问周军,表示愿意割地求和。

求和时又不愿放弃淮南偏安,等前线打败了问怎么反击,等人说了反击之策他自己不敢亲征,等败势无可逆转时候开始问大臣怎么办,大臣说没办法,天下大势已经定下,他把说话的大臣流放了。

南唐国主并不是能豁出去做事的人,想扩张却犹犹豫豫,不敢放开手脚;想偏安又心有不甘,觉得还可以努力一下。

结果两头做不好,到处得罪人,原本国力与周国相当的大国,两代人被折腾没了。

吴越王和大周皇帝就是豁得出去的人,一个想好了要一统天下,就敢举国之力御驾亲征,敢豁出去打。

一个想好了偏安一方,就不想其它,专心治国理民,造福百姓,直到天下一统,顺理成章归顺,不流血回归中国。

国主的摇摆对一国来说是致命伤。

而在此伐蜀之际,李璟又一次摇摆起来。

大周才出兵没多久,蜀国使臣几经辗转到达金陵,南唐国知道周军两路大举进攻蜀国的事。

因为东路走了长江,众多战舰船舶就差从他们脸上开过去了。

蜀国来使也算不辱使命,巧舌如簧,以汉末三国时的曹魏、东吴、蜀汉为比,说明唇亡齿寒的道理。

来使的身份也不简单,是蜀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