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撒去的棉花味儿。无忧无虑的生活仿佛春天的太阳光轻松而可人,她也曾经给她的人生编织过五彩缤纷的花篮,她的单纯、天真和她的年龄是等量的。白玫只知道父亲经营着一家纺纱厂,不知道家底的殷实离不开祖上的显赫,她的曾祖做过相当于清政府织造一类的官职,到了祖父手里有了足够的资金去开矿建厂从事实业。父亲的纺纱厂是天津实力最雄厚的纺纱厂之一。使她的父亲称心的不只有他的工厂,还有年过四十才得到的大女儿白玫和小女儿白倩。
在条件优裕的家庭里,白玫的任性和聪慧一起成长,虽然她五岁时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六岁时就能用蝇头小楷抄写诗文了,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父亲还是将她送进了洋学堂。白玫先是在一家教会学校读书,后来就从天津到了北京,她是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京华师范学院的。
在那所大学里的白玫暗自接受了某些方面的影响,得到了一些启迪。她不再为她的家庭和出身而感到荣耀,对于血统她似乎有了新的认识,父亲的地位连同父亲的工厂成了她精神上的负担,她偷偷地羡慕着班上仅有的几个来自贫瘠的土地上的同学,她为不能领略贫穷所给自己带来的光荣而遗憾,如果将贫穷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心境叫光荣的话。革命这两个诱人的字眼开始向她心里渗透,她被还没有深刻认识的革命所鼓动,革命这面朦朦胧胧的大旗朦朦胧胧地向她招手。她也曾挥着小旗子走上街头,呼喊口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在这期间,她和一个年轻英俊的军官相识了,军官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思想比较激进,他叫陈松。陈松就是白玫眼里的英雄和偶像。陈松用他的存在弥补了白玫情感上的缺口,包括白玫年轻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