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厚其兵,忠其军,死于战,可谓是武人的榜样,在这个乱世,不忠之臣甚多,这般的死节之士,须大肆赞扬,二来,也能收江西之兵心民心!”
王宁看来,死了的林仁肇,作用更大,更加的讨人喜欢。
摸了摸胡须,沉声道:“谥号者,褒贬时人,林仁肇,武人也,应以武为先,再寻一席,可谓肃,刚德克就为肃,执心决断为肃。”
“不妥!”李嘉摇摇头,叹道:“还是不够,应为忠,危身奉上为忠。”
林仁肇作为南唐的擎天一柱,能力姑且不来,但为国捐躯还是需要大大的赞叹。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由此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说来可笑,在这个乱世之中,由于礼崩乐坏,武人们只知道杀敌掠财其实对于谥号一类的并不在意,甚至可有可无。
毕竟人都死了,谁tmd还在意身后之命,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不仅武人不在乎谥号,就连朝廷一般也不在乎,再加上唐朝以来,谥号规则的不明确,三字的,四字的,乱七八糟都有。
武人的谥号可以用文,文人也可以用武,比如,诸葛亮,忠武,郭子仪是武人,也是忠武。
当然,主要是唐朝皇帝们把谥号给玩坏了。
唐之前谥号基本上字很少,比如汉太祖刘邦,谥号就是“高”,隋文帝,谥号就是“文”。
你可曾知晓,唐太宗通称,在当时一开始叫唐文帝?
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认为先帝的谥号“文皇帝”不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