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它,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可惜不到半天的功夫副官灰溜溜的被赶了回来。“报告将军,那个李德戴尔总督态度很坚决。他说我们想攻占直布罗陀,就得做好战斗三年,阵亡二十万人的心理准备。”
“好大的口气。”曼斯坦因不屑冷哼道。“我怀疑他们的粮食储备能不能坚持半年。要不是赶时间,耗都能耗死他们。既然那个李德戴尔总督有信心能守上三年,那么我们就用一个星期拿下它好了。我都有些期待到时候李德戴尔总督会是什么表情。”
“陆航轰炸机部队准备好了吗?”
参谋报告道。“是,他们已经全部抵达了10公里之外的圣罗克机场,随时可以起飞。”
另一个参谋走进来汇报道。“报告将军,空军的远程轰炸机将在半个小时后抵达直布罗陀进行轰炸!”
原时空的德国空军里就那么几个主要决策人。大腹便便的戈林,飞战斗机出身,主管总战略,具体技术路线不管;乌德特,飞战斗机出身,空军发展两大技术主管之一,醉心于战术飞机;米尔契,行政官僚,主管生产安排,对产量有天然的偏好(可能是跟小胡子不注重飞机大小,比较在意数量有关)。
所以,德国空军用什么飞机,关键就是乌德特和米尔契说了算,戈林默认并签字认可。
很明显,从前两人的爱好和事务范围就看得出来,他们对战略轰炸机是不可能太上心的。
至于另一个技术主管马克斯.韦维尔,此人倒是战略轰炸机的鼓吹者,提出了必须研制“能在战斗状态下携带3吨炸弹围着不列颠岛飞一圈”的大型轰炸机。那他为什么没有争过乌德特呢?因为这个倒霉蛋在1936年遭遇飞机失事挂掉了o(╯□╰)o
他一死,“战略轰炸”派影响大为削弱,正在研制中的“乌拉尔远程轰炸机”也随之废弃。
很多时候,历史的结果就是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