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八股文”的要求这么高。
这出自太子殿下之手的特殊文体,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以四书命题占多数,文章论述的内容也要根据朱夫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让随意发挥,对内容有着诸多限制,观点也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其余丰富内容的出现。
甚至这八股文的写作格式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尤其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更是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三人虽然都是各州府名动一时的大才子,但是从未接触过这等严格到了变太的特殊文体,哪里会写得出来,为此可是没少挨太子殿下的毒打。
不过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刷题生涯,三人早就对这八股文的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从《八股三百篇》中随意挑选出一道题目,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文采不俗的八股文来。
只是这八股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太子殿下又为何非要自己三人使用这八股文章答题,如此是否当真可走捷径……这些藏在心中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韩克忠三人。
对此远在燕京的朱雄英并不知晓,即便是知晓了也会一笑了之。
他之所以让韩克忠三人不看那些儒学圣言,而是一门心思地练习八股,只是为了让他们在会试当中大放异彩,成功进入下一轮的殿试,金榜题名!
那《八股三百篇》乃是朱雄英脑海之中明清两代历次科举出现的会试殿试题目,货真价实的科考题库。
无论换不换主考官,无论是否押中了题目,这些都不重要。
朱雄英真正想培养三人的,是这撰写八股文的技巧。
现在可是明初的建文盛世,八股文是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这才得以笼罩明清数百年的科举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