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实验室,研究的不只是物理,还有化学和生物。在座有多少学物理的同学?”
台下90%的人举了手。
“在座有多少学生物的同学?”
台下只有零星几个人举起了手。
“好的,那我今天讲一下生物。”
沈光林讲了半个小时的物理,结果转身讲起了他和台下的人都不太熟悉的生物,而且是生物中的分子生物学。
“我今天讲的是遗传物质--dna,也叫做脱氧核糖核酸。最早分离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弗雷德里希·米歇尔是一名瑞士医生,他在1869年,从废弃绷带里所残留的脓液中,发现了一些只有显微镜可观察的物质。”
台下的听众们都懵了。
今天的讲座不是纳米科技吗,大家做了不少功课的,dna是个什么鬼?
“举个例子,有位船员出海8年,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5岁了,邻居们都说孩子不像他,他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有三年的空窗期,他又不是李靖,孩子又不是哪吒。
还是这样的小故事能够带动气氛。
“离婚!”
“杀了奸夫**!”
“打50鞭子!”
“认下这门亲事!”
这样的故事果然足够吸引人,台下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说什么的都有。
“我有个方法,那就是做dna鉴定......”沈光林引出了他要说的话题。
这是dna鉴定技术。
其实,这个课题已经有些超前了。dna鉴定技术是1984年由英国遗传学家a·j·杰弗里斯提出的,现在才是1982年,但是沈光林已经主动率先提出了,虽然他做不出pcr,但是他一样可以开创dna鉴定的这个新领域。
未来生物学四十年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