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了。
“陈举人让方秀才先挑卧房,方秀才挑了梅兰竹菊,陈举人便进了另外一间。据说两位先生都是十分满意,陈举人进了屋站在屏风前便吟了首诗。”很快两位先生的情况便传到了林婉的耳边,陈举人吟的诗也摆在了林婉面前。
果然是各花入各眼,如此也算是皆大欢喜。
林婉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是有些造诣的,在心里默念着陈举人偶得的这首诗,虽说算不上极品,却很是应景,心里对这位来给叶祐和砚台当先生的陈举人便又多了一些期待。
第二日,族里和陈家的适龄孩子便被各自的家长送来了家学。
家学的规章对这些前来附学的孩子有一个入学前的考核,这些孩子正如林婉事先预计的一样,就算这些孩子比砚台还要个一两岁,却只有那么一两个孩子能认得寥寥几个字。
这个所谓的入学前测试,只不过为了让方秀才心里有数,并没有刷掉一个孩子。
这一日的左侧院正房的右边课室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左边课室却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那是陈举人带着叶祐、砚台和齐大宝在读书。
昨日叶家为两位先生举行的接风洗尘宴,叶大民是带着叶祐、砚台和齐大宝一起出席的,席间这三个孩子便接受了陈举人和方先生的连番考较。
这一番考较让陈举人对三个孩子的程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让方秀才明白,叶家单独为这三个孩子请先生的缘故。
随便他们从哪本蒙书中抽出一段来考较,三个孩子基本都能随口应答,而且还不是死记硬背的那种,孩子们不但有正确的解释还能有适当的发散,实在已经不能算在蒙童的行列了。
看着还是豆丁的砚台都能侃侃而谈,方秀才的心里难免对接下来的教学多了几许期待。
只是仅仅过了一夜,事实便啪地打脸了!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