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我家是天津人。”
“可是你在这里长大。”
“我愿意接受考试。”
“好,试音。”
王先生请语玲模拟主持一个点唱节目。
平时讲话有点害羞的语玲面对麦克风却丝毫不觉艰涩,大大方方讲了十分钟。
她留下姓名电话。
离开王先生办公室,见到小姿在大堂急得乱找,“唏,语玲,我差点弃你而去。”
一星期後,电台叫语玲去上班。
王先生说:“你叫语玲,这个名字好,会说话的一双铃,可能天生要吃这一行饭。”
一星期主持一次节目,酬劳足以当零用。
可是母亲不赞同:“会妨碍功课。”
“我又不是优异生,碍不了什麽。”
“电台人口很杂吧。”
语玲忽然生气了,拂袖而起,“家里又没替我安排准备什么,既无一条明路,一切由我自闯罢了,为何还从中作梗,百般阻挠?无论什麽主意你都努力扑杀,从不加以鼓励。”
母亲也挂下了脸,“不是说好教书吗?”
语玲第一次抢白母亲:“为什麽人家十七八岁可以到巴黎伦敦留学,我就非教小学不可?”
“狗不嫌家贫,子不责娘亲!你太虚荣。”
“你若好好与我解释,我必接受,不该一句虚荣把你的责任推开。”
那个星期天,语玲的大哥遵母嘱来教训她,说话的时候眼睛看着电视荧幕,“别胡思乱想,教书最适合你,收入稳定,工作正经,是你最好出路。”
语玲一声不响。
她并没有放弃电台工作。
那份课馀工作启发了她,她的眼光放宽,性情开朗,也添了朋友,每个周末都有去处。
可是与家人有了纷争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