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胁

08 新一波流行病威胁(10 / 16)

障碍时,为它们提供了另一种在人体内顺利立足的方式。

这种风险不是小事一桩。在2007年,我和同仁们报告了我们在喀麦隆所做的一项研究的结果。这项研究是为了确定通过捕杀行动接触到野生动物的人感染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比例。我们对森林附近乡村里感染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191例病例进行了数据分析。大多数病例患者报告宰杀和食用过野生动物,超过一半的人报告宰杀过猴子或者猿类。最令人担心的是17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者报告说,自己在猎杀野生动物时受了伤——这种情形对血源性微生物是天赐良机,两个物种的血液得以直接接触,从而架起病毒传染的桥梁。

直接接触野生动物血液和体液的人也感染上艾滋病毒,并且可能引起免疫功能受损。这一事实让我们看到,人类面临着新型微生物出现的极大风险。捕杀行动让人们接触到渗透在几乎每个动物组织里的微生物。当这些感染源定期与抵抗力差的人进行接触时,微生物跨物种传播的捷径就有可能出现。

不仅捕杀动物行为制造了严重的微生物风险,就连当代工业化家畜饲养,包括工厂化农场和现代肉制品生产,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世界里我们与动物接触的方式,令动物病毒渗入人类并成为流行病的概率增加。

近40年来,家畜饲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变化之一可以说是家畜数量。如今地球上生活着10亿多头牛、10亿头猪和200亿只鸡。据估计,如今的活家畜数,超过从10000年前驯养活动开始到1960年为止所有家畜数的总和。这不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动物生长和集群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1967年,美国有约100万家养猪场。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缩减到10万多一点。猪多了而养猪场少了,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猪被塞在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化农场里。其他家畜饲养趋势也是这样:在美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