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些已经完全沉浸其中的老板们,突然发问,“那你说说,这里面有多少清醒的,有多少把自己都骗了的?”
齐磊还真配合了一下,好好观察了一下,“一半一半吧!”
王总不信,“这么肯定?”
齐磊再次确认了一下,“应该差不多。”
饶有兴致地自己观察了一遍,发现好像还真差不多?
登时兴致更浓了,“你不是研究社会学的吗?”
齐磊,“传播学。”
王总,“都差不多吧?”
齐磊,“差不多!
”
“那你帮我解释一下,到了这个位置,几乎就是行业最顶尖的这一批,为什么还有人看不清形势呢?”
王总看得出来这些人里哪些人是湖涂的,也看得出来哪些人是装的,可是他无法用语言来精准的表述。
再加上和齐磊接触下来,发现齐磊挺有意思,不无难为的意思。
这还真没难住齐磊。
给王总举了个例子,“假设两个人都年薪百年,属于一个行业内的高级管理人才,且都资历不低,正当壮年。两人个都无家庭根基,属于普通家庭出身。”
王总认真地听,点了点头,“这已经属于精英范畴了。”
齐磊,“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
“那么问题来了,年薪百万的精英,头脑清醒,规划清晰,工作相对稳定,能力极强,在薪资基础上,贷款买了房,买了豪车,过着上层富人的精致生活。虽然每个月的还款压力不小,消费也不低,可是以他的薪资水平,完全可以负担,且小有盈余。”
“而另一个百薪年的,当然同样优秀,但是比第一个能力略差,以他的薪资水平也可以负担得起奢华的消费,包括豪宅名车。但是,这个人的理财观念、消费观念与第一个人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