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在机械品质上下工夫,用户群体更偏向于能耗、经济性、驾驶、机械体验的选择。
而造车新势力,从互联网、信息交互中总结的用户经验,领先于机械体验和驾驶之外的时间与空间,又在另一个维度占据优势。
尽管两边互骂互相鄙视,谁也看不惯谁,可其实并没影响,因为各自有各自的用户群体,两边卖的就不是一个东西。
一边把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驾驶本身,所以传统车企更注重机械性能,对于其它的驾驶过程中的细节并不那么注重。
尽管也声称很关心,可实际上,从研发到实际落地,细节投入的比例是很低的。
而另一边则截然相反。主打的就是这些细节用户,而对机械性能不太上心。
本来大家自己卖自己的,我机械部分做的好,吃我这一部分用户,反正他们也不在乎那么小细节。
我细节划分做的好,能抓住细节用户的需求,那就没必要在机械投入上拉高成本了。
结果,你hw来了,这败家公司,不但三电牛x,自动驾驶牛x、品牌力牛x,他特么还是一个最了解互联网思维和服务的企业,而且他还有自己的系统和万物互联。
吓人吗?
太吓人了!
可是,更吓人的还在后面。
余大嘴不打算遵守规则,上来就两头都要,摆明了我就是来当搅屎棍的。你让原本那些躺得舒服,赚得轻松的企业怎么办?
不骂你骂谁啊?
还是那句话,这对企业来说就是灾难,可对用户来说是好事儿。
因为企业必须得卷起来,躺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其实都不用在意hw造了什么车,产品怎么样,我买还是不买。
而是短时间内,其它车企不管你是bba,还是华系、日系,必须被动地加入这场内卷之中。传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