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了得?从高祖立国,已逾八十载春秋,向来是咱们汉人举兵漠北,征伐天下。”
“那突厥默啜小儿的先祖差点被太宗打的灭国亡种,现在却是长本事了,敢举兵来犯!?”
“女皇陛下若不打得他连祖宗都不认识,难显我武周威名!!”
......
家国大事、民族威严的问题一来,什么官宁坊的花魁娘子,什么蜀中才子明经三魁,什么长路镖主风流妙诗戏公主......
这些香艳八卦统统没了踪影,大街小巷、花馆酒店,处处聊的都是突厥之患。
此时,洛阳某处的街边酒肆里,闲来无事的坊中城民聚拢在一块儿,高谈阔论,比朝堂文武还要上心。
之前那位慷慨激昂,立时便有不同之声反驳。
“急什么?不是说还未有定论吗?”
“卢侍郎他们主张暂且按兵不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有什么道理!?那城楼子上的烽火汝看不到?”
招呼左右,“咱们不都看见了,千里烽烟都点起来了,那还能有假?”
......
“可谁也说不准是不是真的有四十万大军啊!”
反驳的这位叫朱二,只是洛阳南城一个平常的车马贩子。现在却是成了众人焦点,酒肆之中最闪耀的人物。
“汝要知晓,现在可是初冬,北境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别说是打仗,就算南兵吃穿上稍有短缺,那就不知道得冻死多少。”
“所以,谨慎些还是很有必要的。”
“再说了,咱们坐在此处喝酒吃肉,张嘴就谈出兵。可是你知道发兵千里,还是几十万的大军,得多少粮草供应吗?”
“光是运粮的辅兵、民夫,那就得几十万,可不敢说动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