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研究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而人们就是在赌,赌那1%成功的几率会在五十年内出现。
许秋再次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故事线,还是比较清晰的。
首先,汇报了一个高达18%的有机光伏体系。
然后,去分析效率是怎么达到18%的。
从受体角度的层面分析,采用了adada型的结构,可以让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更高。
从给体的角度来分析,找到合适的给体材料,使之与受体材料的能级匹配,可以让能量损失做到比较低。
接着,展望未来,怎么获得更高的效率,比如20%呢?
这时,呼应前文的两个方向,提升受体材料的电子迁移率,降低体系的能量损失。
最后,展示出有机光伏领域的潜在好处,吹一波牛逼,给自己的工作镀一层金。
……
两周后。
许秋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了《自然》文章的初稿。
这篇文章,许秋是一作加通讯。
二作的话,和上次《科学》文章一样,难以抉择。
因为这次韩嘉莹和邬胜男的工作量相当,两人各自负责了材料的合成和后续的表征测试。
最终,许秋考虑再三,把二作给了学妹。
倒不是因为学妹的身份特殊,主要是因为她做的工作都是基于其他课题组的材料,不好发文章,而邬胜男那边合成的其他y系列材料都是可以发文章的。
从这方面来讲,是应该对学妹进行一些补偿的,当然,文章作者上的补偿只是一方面,还有……
因此,韩嘉莹是二作,邬胜男是三作。
莫文琳因为只参与了部分器件的制备和测试,贡献量不如前学妹和博后学姐,所以是四作。
田晴是五作,她参与了celiv表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