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话,至少在看主页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更加有条理一些。
许秋甚至都因此产生了这篇文章再去投一次《科学》的想法。
不过,这个想法也只是一闪而过,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就没去投《自然》,也有些太过于草率了。
接下来是“latest reviews & analysis(最新评论与分析)”栏目,主要涵盖的是近期热点文章。
本来,许秋看到“reviews”,以为主要是综述文章。
结果点进去发现,这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实打实的实验工作,每个工作也都有一张封面图片。
这里的封面图片就“正常”多了,绘制的都是一些机理图,顿时高级感就上来了,有科研的味道了。
第一张封面中,描述的是“晶状体发育中细胞器退化的机制”。
第二张,“鸟类植绒过程中的非互惠相互作用”。
第三张,“细胞周期蛋白d的毁灭过程”。
第四张,“铁电薄膜中的极化涡流”。
第五张,“马达电路的形成”。
虽然高级感、逼格是上来了,但代价就是晦涩难懂。
就算是许秋,如果不看正文的话,只凭借一张图,也完全看不懂他们具体在讲什么,只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第一张封面是关于眼睛的,第二张封面是生物学相关的……
这也很正常,科研圈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非常高。
就算是院士大佬,通常也只是在少数几个领域内深耕,极少见能够轻易跨界的科研工作者。
在几百年前,会有这样的全才型科研工作者,数学、物理、化学来回跨界。
不过,放在现在,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人物了,可能也就小说里会这么写。
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