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领域公认的一大门槛。
然后,许秋看到y系列受体在叠层器件中的折戟沉沙,觉得在设计叠层器件结构的时候,不能单单以原单结器件的效率为基准,而是要更多的考虑底电池和顶电池的适配情况,于是他将idic-4f替换为光吸收范围偏向于短波长范围的idic-m,进一步将器件效率往上推进了一些,达到了15.5%。
再然后,许秋试图寻找其他课题组开发的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来取代原先组里使用的ieico-4f,结果发现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李丹课题组开发出来的coi8dfic,与之前自己的体系最为匹配,最终效率突破16%。
前几天,学妹心血来潮做了一批器件,结果现实器件的效率反超了模拟实验室的结果,经研究发现“真空放置”可以提升部分体系器件的性能,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将效率提升至16.5%以上。
同时,许秋还从李丹课题组的三元文章中获得了灵感,将pcbm从底电池有效层中取出,放到顶电池中,最后同样将器件效率提高到16.5%以上。
现在,许秋整合了“真空放置”和“顶电池三元化”两大策略,亲手操作,终于将器件效率做到了17.36%!
盘点完毕,许秋感慨万分,想要拿到现在这个结果,确实非常的不容易。
即使在有系统这个大杀器的情况下,叠层器件从零开始一步步优化,也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这是许秋迄今为止,耗时最长的一个工作。
按照模拟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是现实的十倍来计算,如果换算成现实时间,摸索的过程可能要长达一两年之久。
其实,这也是cns级别的工作,普遍需要的工作量。
除非是那种开拓新领域的发现,比如“用胶布撕石墨烯”之类的。
但到了现在的阶段,这种新的领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