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成为了头部的大佬,才能摆脱这些琐事的叨扰,潜心进行研究吧。
接下来,许秋先是拉着邬胜男到218,和魏兴思简单讨论了一下杰青基金的撰写情况,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之后,他就开始忙着撰写基金总结报告中,关于自己发表文章的那一部分,也算是对今年自己的工作进行一番盘点。
结果发现,他今年文章的数量,虽然相较于去年没有太大的提升,但是文章的档次却提高了非常多,一区顶刊及以上级别的文章占比超过八成。
可以说,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am级别的文章,甚至超am级的文章。
这种定期盘点自己做的工作,许秋觉得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因为他发现随着自己完成的工作数量变多,哪怕是自己亲手写出来的文章,在隔了比较长时间以后,一些细节之处也会被慢慢忘记。
比如之前做的3d-pdi材料,当时经过一步步的优化,最后得到一种最优的材料,而这种材料的分子结构,他现在不看原文的话,已经很难直接绘制出来了。
当然,假如给许秋初始的条件以及几分钟的时间,他还是能够通过推演和分析,得到当时的优化路径。
虽然记忆中的细节缺失了,但背后的科研思维,许秋已经提炼了出来,并牢记在脑海中。
就像中学时期用到的一些数学、物理公式,哪怕现在忘记了,也可以通过微积分等方法,手动推导出来。
就比如现在让他用微积分算一个圆的面积公式,那还是轻轻松松的。
说起这个,许秋想起有一个关于数学家的笑话。
一个大不列颠某大学的数学教授发现自己家的下水道堵了,就请来一个水管工来修。
30分钟后,水管疏通了。
教授相当满意水管工的表现,但当他看到账单后不禁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