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的聚合物受体材料。
合成难度也并不算高,只要把氯、氟原子换成溴原子即可,毕竟之前都已经拿到了icin-cl、icin-f。
花费些精力,或许也能发一两篇am档次的文章。
不过,最后许秋并没有选择自己去摸索这种可能性,毕竟全聚合物领域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许秋的科研理念是专注于一个方向做到极致,隔行如隔山,跨界太多,很容易扯到蛋。
反正世界上研究者有很多,像许秋开发出来了itic这样非常有潜力的体系,其他人自然会去跟风,把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给补全的。
可能不是每个研究者都有发cns的能力,但既然混这行,吃科研这口饭,跟在大佬后面跟风喝汤的能力还是有的。
另外一篇jmca的审稿,是国内徐正宏课题组的工作。
他们还是基于idtbr的体系,不过效率没有其他idtbr体系高,只有7.2%,大概是这个原因他们才投了jmca。
许秋看着他们的工作没啥大问题,7.2%在现阶段也不算特别低,便没有拦着,提了几个意见,同样算是“小改”。
不过,许秋估摸着徐正宏他们应该一时半会儿也掏不出什么重量级的成果了。
毕竟像idtbr这样的分子结构,调控空间有限:
首先a单元是饶丹宁,不似icin有很多活性位点,分子改性不好改;
其次是π单元,bt单元,引入氟原子的工作已经发表过了,其他优化空间也不大;
再次是d单元,idt的侧链调控也已经做过了。
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彻底更换d单元,也就是idt的骨架结构了,比如换成idtt或者其他结构,但这么做风险很高,不一定就能取得良性结果,扑街的概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