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富勒烯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是“展望”,那就是一个难题了。
甚至可以说是整篇综述计划书里最难写的地方,其他地方可以引用其他人的工作内容,但在这里必须要亮出作者的观点。
事实上,展望部分中提出的,也只是问题的解决思路,准确的说是猜想性质的解决思路。
当然,这也很正常。
如果已经知道问题怎么解决,还写什么展望,直接就动手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了。
不过,也不能乱写一通,还是要有合理性的,不然可说服不了挑剔的编辑和审稿人。
在撰写计划书的过程中,许秋同样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综述文章的印象。
之前他在看别人综述的时候,感觉综述嘛,不过就是把其他研究者们近期的工作总结一下,分分类就好了。
而实际上,除了对其他人工作的总结,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出研究者个人的观点。
这不仅仅体现在展望部分,在将来的要写的正式综述的正文部分也是一样的。
比如,涉及到其他研究者的两篇工作,pdi分子的结构类似,一篇在湾位有四个取代基,另一篇在原位有同样的四个取代基,但前者的光电性能更佳。
他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客观的说明实验现象,“这个体系下,取代基位置在湾位的性能更佳”,但这样的描述只能打个及格分。
显然,在这里如果搭配一句对产生这样现象原因的猜想,诸如“这个体系下,原位取代基由于高位阻,会阻碍给体/受体之间的电荷输运,导致器件性能降低”,就会给文章加分不少。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综述文章,编辑通常喜欢选择约稿某一领域的大佬。
因为大佬在写综述的时候,可以把自身的观点、看法与客观的描述部分融合在一起,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