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 戚氏练兵法

戚氏练兵法(2 / 3)

命。同理,清末的官军,无论绿营还是八旗,薪俸都很低,有的拖家带口的士兵实在维持不了生计,只能兼点小生意,有的甚至业余去打短工,从这个方面来说,你还真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

曾国藩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照着戚继光的办法,在湘军里实行了厚饷制度。湘军勇丁大多来自于青壮农民,没有家室之累,而他们拿到的饷银则是在家种田的三四倍,生活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曾国藩犯难的地方在于,湘军作为团练武装,并非正规军,政府不提供军饷,只能由士绅捐募。捐募这玩意,就跟和尚化缘一样,有一搭没一搭,遇到一时化不到可怎么办?

曾国藩绞尽脑汁设计了一招,他先发一半饷银,到被遣散或请假回家时再一起发,当然了,你要是自己跑掉,另一半就没有了。此招一出,除非出手赶,谁也不甘心留下一半饷银就走人。

对戚氏练兵法,曾国藩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入了精神训练。

在绿营八旗中,武官们的收入比士兵高,但又远远比不上文官,于是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在军队里面吃空额、克扣兵饷,在社会上则直接进行勒索和受贿。这一点,就连关天培指挥下的广东水师都概莫能外,鸦片战争前照样接受鸦片商私下送给他们的“陋规”,所以林则徐曾为此再三叹息,说:“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在曾国藩数年以来所观察过的军营之中,自守备以上的军官,几乎没有一个是清白的,皆“丧尽天良”。曾国藩对此痛恨无比,为了转变这种风气,他搬出了倭仁老师的法宝。

在湘军营官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富有“忠义血性”的湘籍儒生。理学中忠君报国的思想和精神,使得这些人们印象中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爆发出了超常的勇气,在打仗时他们能够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打仗时还能在军营中探讨钻研学问,甚至著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