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单拣一言未发的冯氏说事,纯是习惯使然;再有就是,黄鹂和小顺虽是小娃儿,那嘴皮子却不是她能应对得了的,只好“吃柿子捡软的捏”,老规矩,拿大儿媳开刀!
没法子。谁让她已经在兄弟嫂子们面前答应了呢。
冯氏气得脸色紫涨。
她没想到儿子找回来了,婆婆对她依然如故,还一样拿她出气,不禁悲愤欲绝!
杜鹃一见娘的脸色。便急忙道:“奶奶,你这样为亲戚着想是应该的,谁这辈子还没个求人的时候——”黄大娘喜形于色,拍手道“可不就是!”黄鹂猛瞪二姐——“但是,这事还是要谨慎些。亲戚的娃儿住家里,可不单是解决了吃住就完事的,他们的好歹和安危,我们都要担负责任。这可不比自家的娃儿,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黄大娘嘴硬道:“都是我侄孙。我怎不能打骂?”
凤姑见大嫂变脸,杜鹃插嘴,黄元也欲要开口,不敢再像以前一样缩头不理——怕侄儿对叔婶生嫌隙——忙笑道:“娘,就怕日子常了生是非。”
见小儿媳也反对。黄大娘很生气,梗着脖子道:“生什么是非?他们把娃儿送来这,我们费心帮他们照应,当然要听元儿和我的话!读书听元儿的,我管他们吃住。”
当日娘家人对她反复拜求、感激奉承,让她特别风光有脸面,她怎好反悔!再说。她觉得这也没什么难的,侄孙来了,就当自己孙子一样,不过多煮些饭罢了。
她不能忘本!
杜鹃头疼道:“奶奶,小娃儿淘气起来没个轻重,又不能把他们跟鸡一样关笼子里。万一有什么事。亲戚怪我们,我们都说不清。”
黄元急对杜鹃使眼色,命她住嘴。
可她根本没看见,自顾劝说。
黄大娘却固执道:“能有什么事?真有事也不能不管。就是怕有事,才托我们照应的。这才显得亲戚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