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诶,你看这有点意思啊?居然可以这样来搞定叠音的问题...”
“对啊,很有趣的设计。”
“这点他是怎么想出来这种写法的?你看啊,每隔两个连续音,他就换入下一个和声继续进行,这样完全就避免了叠音的问题,又能继续推动着歌曲往下走。”
“是啊,这样来整个歌曲一下子还多了点变动的动机,反倒避免了太过工整带来的四平八稳的疲倦感,有意思多了...”
田元最后感慨:“这种不断更替动机的感觉,真的...这小子在旋律写作上的能力真的是厉害,作曲这方面真的太强了。”
看过谱子的人都对此颇为新奇,然后觉得不错,很有年轻人的创造力。
但也整体算是在意料之中了。
在他们看来,叶青满打满算开始学音乐也就不到三年。所以有底子写出来这种比较简单一点的曲子,又有非常灵活且抓人的推动,是属于惊讶但正常范围内的。
那些一上来啥也不学,掏出一首《以父之名》的...
这个逻辑性就不符合。
而话又说回来了。
其实《七里香》这首歌作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编曲:比如说一开始收集的风声,然后风铃的运用,包括马上跟着进入乐器振琴——振琴的音色跟木琴比较像,音色比吉他更加明朗清亮,并提前加入鼓点进入状态。
所以这种夏天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也就组成了这抓耳的前奏。
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其实还是有很多难度上的东西不好达成。毕竟叶青自己不是什么编曲大师,更没有和周奶茶合作了太多次的钟兴民作为编曲,所以和田元的磨合还是比较痛苦的。
这很正常,叶青甚至想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多寻找可能适合的编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