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可以栽种蔬菜,桑果树,建造房屋。
里边的低地,是大面积的水田,种植水稻,百合,莲藕等水生作物。
最中间的地方,则是水塘,养鸭养鹅养鱼虾。
这是一个回字型的完美的生态循环系统,每年从太湖取来肥沃的湖泥,与村落的农家肥一起,给作物提供所需的肥力。
桑叶养蚕,树下放鸡鸭;蚕粪和鸡鸭粪,又用于堆肥,养鱼;鱼类的粪便,又形成肥沃的塘泥,每年用于满足高地的肥力。
要旱涝保收,就得在每一处溇港,也就是水道与太湖的连接处,设立闸门。
同时要在太湖上游建立水库,引来干渠,给溇港地区提供水源。
洪水到来之际,上游放下闸门,将主要水流分入太湖。
溇港与太湖接口处,同样放下闸门,避免太湖的涨水倒灌入溇港和横塘,淹没圩田。
旱季的时候,上游闸门打开,溇港闸门放下,干渠过来的水被封闭在溇港之内,同样可以保证生产。
大部分时间里,太湖就是水源,溇港横塘里还可以捕捉鱼虾。
村落一般安置在溇港临水高地处,生活便利而舒适。
这简直就是一个农耕文明创造的传奇。
今年的旱情,因为苏油安排出来的一百万专项资金,以及前期郏亶和沈括的主持修造的工程,勉强让太湖周边现有的田地,没有遭受到酷虐的旱情。
根据蔡京的统计,一个太湖流域的稻米产出,便足以支撑应对整个两浙路的旱情!
吕嘉问到现在终于明白,为何苏油对他那一套一向嗤之以鼻;也终于明白身在江宁府的王相公,为何来信谆谆劝戒,要求他全力配合苏油。
就看湖州孙觉孙和苏州王晦的态度就明白,俩老头生怕被常州为了保自己的生产,断了下游的水源,一天一马的来回监督,孙觉还在自高崖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