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官场,朝廷授承务郎,大理评事、佥书节度判官厅公事。
承务郎,文散官,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正官街,从八品下,阶官,不任其事。
佥书节度判官厅公事才是差遣,叫“职官”,即实际担任的职务,又叫通判,大致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
王俊民其实就是徐州通判。
相比其余同科,这就已经有了十年的优势。
榜眼陈睦,授儒林郎,东京留守军事判官,应天府发解官。
到了探花苏油这里,争议难下——这娃实在是年纪太小了。
首先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王珪:“朝廷授职,岂同儿戏,听闻此子年方十四,如何牧民任事?臣试举之时,取为十一名,就是考虑到了这点,却不料陛下擢为第三,此事不妥!”
王安石是这次科举的祥定官,只得出来替皇帝背锅,苦笑道:“此子文章,并无瑕疵,如果不拔擢高等,实在是不公。”
欧阳修也为苏油争取:“正是如此。朝廷科举,行弥封誊录,所为者何?便是为了取士公正。不能因为苏油年纪尚小,便随意黜落。这样会伤了士人进取之心。苏油为臣保举,臣敢保其文章策论,均是上等。”
王珪冷笑道:“今则如何?按等授官?”
韩琦说道:“诸位无须争执,出外牧民肯定是不行的,就在京里考虑吧。”
赵祯面无表情:“苏油是蜀中出来的,赵卿,宋卿,你们在益州任过职,你们也说说吧。”
赵抃这才出列:“陛下,我倒是认为,苏油年纪虽小,但沉稳端凝,思虑周全。我觉得授其正职,也没什么。”
宋祁说道:“此子虽少,在蜀中颇有奇名。不过为了培养他,留在京中,担任个监丞之类的职务,应该问题不大的。”
王珪一甩衣袖:“荒谬!十四岁的监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