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小时后,圆盘变成了生长在尸骸星球表面的“苔藓”,根须深扎至星球内核。
圆盘正是地球生命科学院原始基因研究所。
太阳系用了七年的时间,将整个原始基因研究所改造成了一个具备自行飞行能力的太空站。
当然,改造内容不只是可以飞这么简单,还有很多细节性的设计。
目前这飞行器是人类所有飞行器中,唯一可以不依靠曲率泡与空间压缩结构,就能承受无限接近光速航行能力的载具。
其材料学特性的科技水平,甚至超越最新的前线战舰,更超越了曾经的复眼棱舰。
它具备较轻的质量,以免与鱼星人尸骸星球产生太大的引力效应,破坏尸骸星球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它又具备极高强度、绝佳的延展性,以及不可思议的自适应稳定性。
冷冻胚胎正安静的躺在研究所中心部位的培育室里。
2740年,胚胎早已停止生命活动七年,但变化从未停止。
在《世外之歌》长达七年的持续浸染后,胚胎内部发生了一些改变。
胚胎脑细胞中的磷原子排列,形成了一种介乎于波斯纳集群与规整无限堆叠立方体结构之间的新型构造,酷似曾在二十二世纪盛行一时的生物智脑。
研究所的主监测室里,一名身穿天蓝色防护服的青年男子正全神贯注的观察着眼前的投影数据。
他的双手正分别搭在两个巴掌大的圆球上,无数道高伏特低安培的电弧正从圆球表面激射而出,链接在他的双手掌心与五指上。
这些圆球是如今人类的“键盘与鼠标”。
微电流顺着双手的神经直达人脑,与人脑形成延迟较低的模拟神经链接,可以传递信息和下达指令。
科研人员的体质远不如战斗人员,神经系统也并未进行过强化训练,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