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举不妥,南京工部尚书,空缺已久,并非急务,南直隶政务不比京师,吴政在南京工部多年,办事妥帖,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不宜因意气之争,令贤臣蒙尘,恳请陛下三思。”
这个杜宁,虽然只是刚刚上任大理寺卿不久,但是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却并不低。
此人乃是宣德二年的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曾参与编纂宣宗实录,是正经的清流出身。
正统十三年,他和高谷二人,同为会试主考官,不久后转迁南京兵部侍郎,近些日子才被召回京师。
如果说南京的一帮尚书是纯粹养老的话,那么南京的那帮侍郎就是真正干活的,毕竟南直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是有很多的政务需要处理的。
杜宁在南京兵部侍郎的任上,虽然待的时间不长,但是才能出众,将一应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土木之役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他接连上了数道奏本,呈上了自己对于边境备御的建议。
其中有不少,都被于谦直接采纳,正因于此,在朝局稳定下来之后,他便被召回了京师,原本是打算补江渊的缺,做刑部侍郎。
结果任命还没下去,镇南王一案,薛瑄被罢官归乡,于是,他便成了大理寺卿。
此人有能力,有声望,有人脉,虽然资历比不上高谷,但是却是翰林一脉当中,极被看好的后备人物之一。
杜宁本身和高谷并没有太深的交情,能够支使的动他的人,只有如今不在京师当中的陈循。
因此,最开始高谷出面弹劾王文的时候,杜宁并没有开口,但是如今,王文明目张胆的打压高谷,要将他打发到南京去闲置,杜宁就不得不出手阻止了。
毕竟,如今翰林一脉在朝中能够有实质性发言权的人,也就那么寥寥数人,其中还以陈循和高谷二人最尊。
杜宁还算有理有节的规劝,但是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