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吃下这些百姓,但安置他们所要耗费时间和钱粮可不少,不过淮安和汝南都是新入手的地盘,人口和田地都需要一一普查,而这些迁徙百姓的到来,却也能够一同安置,而为了能够顺利的执行好安民政策,杨侗特地将很有经验的荥阳太守阴弘智调了过来,荥阳的民生已经步入正轨,阴弘智在那里的作用不大,继续呆在荥阳,是对人才的浪费。
由于汝南来到太过突然,隋军一时无法到位,杨侗只能暂时当起了太守,先让颍川拿部分军粮前来赈济灾民,然后让房玄龄、裴仁基尽快挑选县级官员前来就职,而军务司成员也成了文官,按照朝廷的政令为百姓排忧解难,这些人精通律法、能言善辩,平时在军中给将士灌输忠诚观念、教人识字,并辅助主将处理军务,所以理政水平比实力官员只强不弱,当他们做起文职之事来,倒也面面俱到,省去了杨侗很多麻烦。
这一天,杨侗正在汝南县衙处理公务,只见阴明月带着阴弘智大步入内,行礼道:“参见圣上!”
“免礼!杨侗示意兄妹二人入座”
“谢圣上!”
阴弘智今年二十四岁,此之前,他在父亲阴世师手下做了几年的仓曹参军事,逃到邺城之后,先从县令做起,而在旱灾严重那年,将数十万来自青州的难民管理得很好,之后晋升为金城太守,亦是非常出色,之后又在上党、荥阳任过太守,时间都不长,但他却在不长的时间内把各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杨侗专门让他往战后之地跑,一来阴弘智有能力、有潜力;二是为大隋民部铸一把利剑,随着大隋地盘的不断扩大,民部尚书杨师道因为这些新入手的地方,都忙得病例了好几回,可他依然奋战在岗位之上,原因何在?是因为民部没有得力助手,等汝南民事步入正轨后,杨侗准备将他提为民部侍郎,替杨师道分担压力。不过如今看来,这位才俊也是面色蜡黄、弱不胜衣,看得出他这段时间也十分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