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光学usb雷达跟踪正常。”
“渭南雷达跟踪正常。”
“青岛雷达跟踪正常。”
“长江三号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
随着一处处设在陆地和海洋的观测点陆续向指挥控制中心传递观测报告,万户一号运载火箭已经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飞出了国境,进入到了太平洋上空。
坐在指挥控制中心观礼席上的尹万诺维奇此时无心去欣赏和对比中国航天同行的专业水平,因为他全部的目光都凝聚在了那几面挂在墙上的大屏幕中。
其中一面屏幕是箭载相机拍摄的图像,拍的非常清晰,不仅能看到火箭拖着不断喷火的尾巴穿透云层的景象,还能看到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一颗颗小水珠,滴落在镜头上。
此外,图像下方显示的几组数字正在不断的跳动,火箭的飞行速度、高度、经纬度变化都精确的呈现在了画面之中。
还有一组图像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面光学测量团队手动跟踪拍摄的,这非常考验设备操作员的手艺,难度就好比普通人打开手机,利用几十倍的变焦拍摄远处的运动物体,如果手稍微一抖,可能就会让整个画面消失不见,更别提要做到持续稳定的跟踪拍摄了。
好在酒泉基地的工作人员久经考验,手一个比一个稳,处于加速上升阶段的万户一号始终被他们牢牢的捕捉在画面里。
透过画面能看到,这枚火箭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一般,拖着长长的尾巴,璀璨而又炫目。
另外还有一组动画模拟飞行图像,通过大量的计算机运算绘出了一条呈曲线的火箭实时飞行轨迹。
几面屏幕中显示的图像,还有地面观测站汇报的结果,都表明火箭飞行一切正常。
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是证明了这枚火箭成功的飞起来了,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