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未伴有血管跟淋巴结侵犯,病人体征正常,心跳87,血压83/112……”
提示音不停的在他耳边响起,这场手术其他配合人员都是医院经验丰富的医护,还有三个技术精湛的主刀医师配合,跟两个有独立主刀经验的医师在手术室外随时待命。
在术前接受的培训里早已经告知了他们,手术中遇到任何情况,在付正权没有开口的情况之下,都不会主动发声。所有需要医护报告的数据,付正权都能通过耳机即时获知。
虽然所知同样来源于接入的机器,但人工智能获得这些数据明显比身边的同伴要更快。
一切都布置得如此周全,这场手术凭什么不能成功?
……
正在关注这场手术的当然不止是王宇飞跟病人家属。
想要进行这种明显已经超越了常规甲类手术难度的颠覆性手术,首先需要科内讨论、科主任批准,还要到医务处备案,然后填写手术审批单,然后大家还要再三斟酌手术方案,最后将审批单递交给医院业务领导批准,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更涉及到医院的声誉,自然没人敢马虎。
虽然付正权是医院的一把刀,本身就是科主任,但这种复杂手术需要多科室联动,需要很多助手,同样需要大家一起讨论,然后上报医院领导。
说实话,如果不是肿瘤医院成为了这次新技术的试点医院,而这个手术又是人工智能通过研究无数大数据给出的解决方案,业务副院长多半是不会在审批单上签字的。
虽然说手术成功了也能让医院名声大噪,但在内行看来这种手术成功的可能性太低。
首先3d打印活体器官就是不成熟的技术,移植之后是否真的如同计算机计算那样不会发生排异反应,还从来没人验证过,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一切如同计算那样精准。
其次,老金的身体基础情况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