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三篇!”
长安城中,凡是读到师恩三篇的百姓,无不心潮澎湃。
就像墨顿《师说》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凡是读书识字之人,那一个没有老师,甚至可以说,在人成年以前,我们和老师相处的时间,恐怕要比家长还多。
更有不少人远离家乡求学拜师,也有不少官员进入官场几乎全凭自己老师的推荐。
“师恩如山,情深似海。”不少人读着读着潸然泪下。
在这个师道威严的时代,墨顿的师恩三篇所引起的轰动可以说效果倍增,每传到一处,就会引起阵阵轰动。
“师恩三篇之后,天下再无感谢师恩之诗。”有人断然道,墨顿的师恩三篇乃是集结华夏几千年来最能体现师恩的绝世名篇构成,后人想要超越恐怕难上加难。
“是谁说墨家子不懂得感恩!”不少人厉声反问道。
当国子学岁考的题目传出之后,长安城不少人也有不少人同韦思安一样认为,墨顿乃是墨家子弟,国子学教授的乃是儒家经典,二者有门派之别,而且墨家子能够喊出弟子不必不如师,估计很难对国子监夫子有什么师恩之情。
然而师恩三篇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墨家子!赤子之心!”众人纷纷感叹道,够写出师恩三篇之人,又岂是那种不尊师重道之人。
长安城之中,最先反应过来的就要数夫子们,无论是各个学堂,还是私塾家教,都在第一时间将师恩三篇传授给学堂弟子们。
一时之间,长安城夫子的地位暴涨,只要是身穿夫子服装,走在大街上都会迎来众人尊敬的目光,甚至各种优待。
更有不少人,读了师恩三篇之后,提着礼品就前去恩师家中谢恩。
更有人将之前墨顿写的《师说》和师恩三篇摆在一块,感叹道:“天下最了解师生之道,恐怕非墨家子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