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函谷关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由于没有详细的文献,规格方面只能靠猜。
吕武亲自走了一遭,不那么确定是不是找对了地方,选了一个必经之路的山谷口。
这里两道山脉拦截了去路,向西仅有一个宽度约在五六十米的山谷。
两座山脉的坡度很陡峭,人少一些还能攀爬,大军才不会去干这种事情。
比较难得是山谷口前方约百来米还有一道天然河流,它是黄河的一个分支,河面宽度约是二十米,只是水流速度看着很平缓。
另外一点,山谷口之外的地面并不平整,尤其前方还有海拔比较低的几座矮山包。
从军事角度来说,真的没有比这种地形更适合建立关隘的地方了,最为难得的是周边近百里内也就那么一个地方适合大股人马进入秦地。
阴氏将函谷关修起来,再修一条道路通向东边,和平时期的人流和货运方便,战时将关隘城门一关就是一道坚实的壁垒。
当然了,修肯定不会只在山谷口修建一座关隘就算完事。
关前怎么都要有驿馆,再来就是提供过往行人暂时休息的场所,囤放商品的仓库等等。
同时,驻军的永固式营盘不能少的吧?山体之上的工事,诸如驻兵点、烽燧等等,肯定也是不能缺的。
再来就是,山脉有一些地方存在上山的小道,要么是改造山体,不然就是修建屯兵堡垒,有太多的永固式工事需要完成了。
所以,函谷关只是主体,不管是只有耸立在山谷口的城关,还有零零散散很多的配套。
入秋之前,吕武收到了来自士匄的邀请,说是前往“虞”那边一趟。
目前“虞”是阴氏的封邑,士匄并不是进驻城内,选在“虞”附近辟耳山的山脚下。
在那边等候吕武的不止士匄,还有中行吴、解朔、彘裘和先屏、孙林父、崔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