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群人,是一群真正可以为华夏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斗士!
有这样一群人加入,原本让陈长安十分忧心,并且进度十分艰难的器官再生设备的研发进度也立马提速了。
不得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确实不假。
虽然瑞康自己培养的这些科研人员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人,团队非常庞大,并且也都经历过硬仗,参与了多个瑞康重要项目的研发。
但是在经验上,他们与这些老专家们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可能这是时代造就的局限性。
这些老专家们当年刚参与研究工作时,基本上华夏的生命科学领域是一穷二白,要啥啥没有的程度。
一切的科研,完全都要靠他们自己来,一旦有任何科研上的想法,都得从头自己摸索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而且他们作为开拓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教条束缚的,在那个年代,是最具有天马行空的科研思维,和大胆想象力创造力的一群人。
而现在的科研人员,大多都是读着他们编写的教材培养出来的,虽然说整体的素质可能更加高了,但是在抽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和这些泰斗们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打个比方。
器官再生设备上的一个用于细胞维生的装置,原理陈长安已经给出了详细资料了,但是缺乏具体的数据论证。
负责这个部分研究的小组进行了多次的试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得出的试验数据,和陈长安提供的治疗数据总是差了一些,效果不够理想。
他们试了各种方式,将资料翻来覆去的看了很多遍,都背在心里了,但是不管怎么尝试,始终就是差了点。
后来,当从京都生命科学院特聘来的萧兴元教授加入瑞康,参与了这部分的研究时。
在萧兴元教授的帮助下,这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