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奈之下,陈长安只能选择修改方案,为植入体内的这颗视觉感知芯片减负。
咋减负呢,自然就是将原本需要它处理的数据转化工作,给转移到外部工作。
这就诞生了这个方方正正的外置处理器。
重新设计的方案中,搭载在护目镜上的微型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数据,将不会直接传输到植入到体内的那颗视觉感知芯片中,而是传输到外挂在耳朵旁边,靠近太阳穴位置的这个处理器。
然后处理器再将这种电子信号,经过计算和处理,转化成大脑皮层可以理解的信号,然后再将转化好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输到体内的视觉感知芯片中。
而这颗植入的视觉感知芯片,将不再负责数据的处理和转化,只负责和视神经的连接工作,通过刺激视神经来产生生物信号,然后这个处理过的生物信号就会顺着视神经传输到大脑内。
这样,患者就可以接收到经过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
整个传输环节,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实际上却非常的迅速。
在全程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从摄像头捕捉到画面,到大脑接收到信号,一共也就只会有大概1-3毫秒的延迟。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说,3毫米的延迟,基本上患者是感觉不到的,大脑接收到的画面在患者看来,就是实时的。
大家玩个电脑游戏,10-20毫秒的延迟,都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感,更何况3毫秒。
至于整个装置的供电系统。外部的处理器自然是使用光电池,无需充电电池或者定期更换电池,单单只给一个处理器供电,一块光电池已经足够日常使用了。
而微型摄像头,使用的是可拆卸的可充电铝电池供电,微型摄像头的功耗很低,一块铝电池可以使用十天左右,没电了更换一个铝电池就行,患者只需要常备两个铝电池,用来替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