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人在抓投机倒把,公然在路边练摊儿的有不少呢。
想来应该是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此时对于小商小贩采取容忍态度,只要不过分,基本上是睁一眼闭一眼。
大摇大摆走在记忆中的那条街上,从容淡定的黄瀚手上拿着一只用旧报纸撑满的“双肩包”,一边走还一边吆喝:
“出口转内销的牛仔布‘双肩包’,质量领先欧美,现在便宜卖了,一只十五块钱!”
跟在后面的四儿和五儿捂着嘴直乐,她们知道黄瀚是在胡扯呢!
因为昨天晚上张芳芬就说过了,“双肩包”就是自己家做的。
然这样吆喝真的是立竿见影,因为此时的中国人极度不自信,绝大多数人都崇洋媚外,认为出口货肯定不赖,进口货肯定好。
黄瀚的吆喝吸引了一家三口,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的妇女停下脚步问道:“孩子,包拿给阿拉看看,这真是出口转内销的包吗?侬恐怕是吹牛吧!”
黄瀚不仅仅递给人家一只包,还转过身让人家看看自己背着做样品的‘双肩包’,让背着“双肩包”拎着吉他的成文阁摆了个时髦的造型。
说实话,成文阁有卖相,穿着得到了黄瀚的指点,在沪城街头根本不输于当地人,他还不时划拉一下吉他,样子真的很唬人。
那个妇女果然被吸引,道:“样子倒是蛮好滴,勿晓得质量好不好啦!”
黄瀚拿着“双肩包”撕扯,展现包的牢固度后,道:“阿姨!您肯定是个知识分子,您看看这包的式样和做工,哪一家商店有得卖?”
“嗯!是少见!侬这包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县外贸公司接了欧洲的订单,生产了许多这种包外销。
厂子里除了完成计划还多生产了几百只,厂长、支书不知道国内的人家是不是识货,让拿来沪城试试看。如果受欢迎就会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