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朝堂上那也是舌战群雄,彰显了大宋威仪的。
时至今日在提起富彦国时契丹人还都情不自禁的竖大拇哥呢。
一直沉默的三司使蔡荣在富枢密使话音还未彻底落地时开口了;“官家,臣认为太子当贤者居之。适才韩参政和富枢密说立太子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的确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规矩是人定的那就是可以更改的,若臣没有记错的话韩参政和富枢密当年可是追随范相公参与过新政的,何为新政,新政必是推翻老祖宗留下的政令,然后制定一套适合当下所行的新政令。当年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就革除了先皇颁布的一下政令给推翻了,然后推行新的政令,从而得到天下人的拥护。韩参政和富枢密使既然昔年参与过范相公的新政改革,那就说明二位大人是认可祖宗之法可变的,既是如此,那官家摒弃祖宗法度,立比端王这位皇长子更加贤能的寿王为储君又有何不妥呢?”
接着蔡荣开始引经据典起来。
他举的第一个例子便是汉武帝选立有字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晚年不得不立太子了,嫡子卫太子已在巫蛊之案里头惨死,剩下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出,而且早已成年。
刘弗陵为武帝之幼子当时只有八岁。
若按照立太子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才八岁的刘弗陵断断没有机会的。
武帝最终选择立年幼的刘弗陵为储君,就是因为他比几个年长的哥哥更适合做大汉天子。
若无汉武帝这个英明决断,安有之后的昭宣之治?
除此之外蔡荣又举了唐宪宗立庶长子李宁的例子。
唐宪宗即位后就册立了自己的庶长子李宁为太子,而他是有嫡子的,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立聪慧仁厚的庶子李宁为储君,若非李宁英年早逝,那么身为嫡子的李恒是没有机会登上储君之位的。
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唐宪宗那可都是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