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3年由william f. moran重现此工艺,事实上采用的是中国汉朝出现,经南北朝时期綦毋怀文改良后广泛使用的灌钢法。
灌钢法的原理说得通俗一些就类似钢筋混凝土,利用生铁(铸铁)的硬度和熟铁的可塑性混合,提高综合性能。因为是将两种不同物性的钢料混合打造炼化,所以表面会呈现出斑驳的花纹。
古代大马士革钢的花纹产生原理也类似,中亚这种铸造技术是从古印度引进的,也就是乌兹钢技术。按照主流说法,乌兹钢出现于公元前六世纪,最早见于今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度邦。无论在时间还是地点上都与盘越国(潘地亚)高度重合。西方根据波斯史的记载,将乌兹钢的原始产地溯源于斯。根据前文知识点,我们知道公元前六世纪的南印度人属于泛越人文化圈。乌兹钢技术,既土法坩埚窑炼钢技术,这个技术在中国也是由越人率先掌握的。在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春秋时期,越人铸剑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土法坩埚能够达到的熔炼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
当然,大马士革刀成名于十二世纪,那时候的冶铁比印度乌兹钢时期和越人铸剑肯定已经有了许多细处的改良。确实有一些实物大马士革刀流传了下来。经过现代微观分析,大马士革钢的微观结构是由白铸铁和奥氏体两部分混合而成的。奥氏体是高碳钢冷却时形成的结晶,有利塑性。说道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种钢是土法炼制的夹生钢。其优良性能的产生原理和灌钢法相同,但是这需要在炼钢时利用土法炉温的不均匀性一次完成生熟铁炼化,对于火候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通常只能靠工匠的经验了。
我们现代通常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归因为精益求精,这仅仅是现代工业的工匠精神。而在古代,工匠精神真正的体现就是缺陷管理。
我们经常听说一些古代工艺无法被现代工业复制,为什么?工匠精神根本理念的差异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