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田租的费用是肯定比交朝廷的税要少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读书人得到了田地,而且每年还额外收到了租子;至于种地的百姓,他们也不用向朝廷交税,每年只需要交少量的地租就可以了,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粮产,所以双方双赢。
唯一一个难点就在于,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地主若是不救这些百姓,或者救不了他们,那就谁都活不下去,而国家没钱也没法救灾。也就是说,这个制度玩来玩去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可是如果现在朱由校去告诉他们,你们要交税,读书人的地要交税。那么,这些读书人肯定就会把税转嫁到种地的百姓身上,而种地的百姓既要交税又要交租子,他们能有多少收成?
他们还能够活得下去吗?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板荡了。
不要以为收税了普通老百姓就会支持你,他们不会的。事实就是这么畸形,清朝能够摊丁入亩,不代表明朝也可以。
清朝能够做到,是因为土豆等高产作物已经普及了。其次,清朝经过明末的战争,人口锐减,国家的土地还算宽裕。
即便如此,到了清朝中叶,土地还是不够用,所以很多活不下去的人孤身一人或是拖家带口都要闯关东,以求博得一线生机。
而现在的大明朝,人口饱和、土地不足,朱由校如果贸然收税搞什么摊丁入亩,那就等着逢烟四起、四处造反吧。
只有把自己的手伸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握住大明朝的经济命脉,才有资格去考虑这些。
依靠政令强行推进,朱由校不敢想象会是什么后果。内务府就是他这条政策的执行者。
现在看到这样的蔬菜大棚,朱由校很满意,他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虽然现在玻璃在外面卖得比较贵,但事实是朱由校制造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