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之后,转身便从另外一个门走了进去。
这里边来考试的人大概分几类,首先就是勋贵和勋戚家的。当然了,肯定不是嫡系子弟,庶出的有可能都不是,大部分都是旁支或者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亲戚,或者是手下的家人,比如管家的儿子之类。
这种操作朱由校也不意外,一旦管家的儿子去了内务府,那就相当于自己家人进去了。所以勋贵勋戚经常干这种事情。
除了这一拨人之外,还有穷苦的读书人。
不要以为每一个读书人都是有钱的,穷人还是非常多的,想搏一个前程的人更多。
穷秀才,穷秀才,这三个字不是白叫的。在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穷秀才,金举人,银进士。
这种划分的方法,一方面说明了他们的考试难度,考中举人之后进士反而好考了,另一个方向也说明了经济实力。
要知道,大明朝现在几百万上千万的读书人,每三年考进士才考中多少?考举人又能考中多少?
很多时候,在现实面前就是需要你弯腰的。就像在朱由校穿越之前,有编制的街道办职位都会让人蜂拥而至。在这个时代情况也一样,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何况朱由校给的还是内务府的编制,怎么也比胥吏好吧?
再差也是官,可以升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穷苦的读书人自然是趋之若鹜。
除此之外,第三个比较庞大的群体就是胥吏。内务府接收胥吏,自从这个消息发布之后,胥吏们自然是蜂拥而至。
要知道,谁想改变自己的出身,那他们就是最想的一群人。
胥吏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的日子,有的人愿意过,有的人却不愿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务府就成了他们非常好的选择,自然而然的就会跑过来。
朱由校在外面逛了一圈,基本上已经能够区分出这三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