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转变。
有了赶集的成功经验,对这种事,大伙也都不再有什么顾虑。
就连一贯担心投机倒把的老支书,都表示支持,并且定了几个人,成立个临时抓猪小组,明天负责跟车,专门搞这件事。
看看人来齐了,张队长咳嗽了一声,就宣布开会。
第一件就是把种植水稻提上日程,安排了两户人家,把大棚整理出来,准备育水稻苗。
土地和人一样,也是需要休息的,要重新翻一遍,补充肥料,空闲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播种。
考虑到二彪子主导水稻的种植,所以选的这两户,一户是二彪子家,一户是他家的邻居张撇子家,这样也方便管理。
这两家也都没意见,一来种水稻是村里的大事儿,二来合作社里也给补助呢。
这事比较简单,安排下去就完事。
第二件事,就是扩大塑料大棚的种植面积。
新棚子就不能放在村里了,而是要在村外的大田里直接修建。
管理上,也不能再采用一家一户的方式,而是专门成立一个劳动组。
这里面涉及到的事就比较多了,从征土地到人员安排,再到劳动力的具体分工,一样一样,都得安排明白。
等安排妥当之后,大头忽然站起来说:“咱们的塑料大棚规模扩大,俺想起一个问题,肥料肯定不够用。”
对呀,大伙恍然大悟,从去年的情况来看,猪场提供的肥料,顶多能供应村里目前现有的这些大棚。
大伙儿都是种庄稼的行家,当然知道土地不能缺少肥力,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绝对不是说说。
“大头说得对,而且能把事情想到前头儿,是块伺候田地的好料。”
老支书吧嗒着小烟袋,嘴里夸了两句。
算起来,刘青山和大头他们这些小年轻,算是村里